唐朝之前股市杠杆是什么,珠三角是基本不存在的。珠三角也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汉族客家人也不是因为后到才选择住山区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珠三角发展到了明末才有点意思 我们不妨先缕析条分珠三角形成的历史。 根据署名工作单位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并由余少华、陈芳、周洋三人合写的《沧海桑田的诉说——珠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考证,从大约7000年到2500年前,当地古俚僚人生存方式以渔猎为主。即新石器时代到周朝,珠三角洲大部分被海水
唐朝之前股市杠杆是什么,珠三角是基本不存在的。珠三角也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汉族客家人也不是因为后到才选择住山区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珠三角发展到了明末才有点意思
我们不妨先缕析条分珠三角形成的历史。
根据署名工作单位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并由余少华、陈芳、周洋三人合写的《沧海桑田的诉说——珠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考证,从大约7000年到2500年前,当地古俚僚人生存方式以渔猎为主。即新石器时代到周朝,珠三角洲大部分被海水淹没。
展开剩余93%珠三角海岸线变迁
该文称,距今3000~2000年前,珠三角(其实那时候还不能叫珠三角,因为还未形成)停留在火耕水耨的原始农业阶段,农业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
到了秦汉时期,稻作文化才露出一点点光。
自明朝末年起,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助推下,桑基鱼塘产业在珠三角盛行了400多年,支撑了珠三角古代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妇女们在摘取蚕茧
这意味着珠三角地区只是在明朝末年才有点小钱,还谈不上有多富裕。
因此,我们了解了这个地理背景,就能明白,清代《顺德县志》说的“昔者五岭以南皆大海耳,渐为洲岛,渐为乡井,民亦繁焉”之意思了。
原来不是中原人不想去占据珠三角,而是长期以来珠三角生存环境太恶劣了
简单点说,从汉到唐7个世纪里,珠江三角洲地区几乎没有变化,只是一片较浅的开阔海湾;
宋代,广州以南才有点点三角洲的样子;
元代,冲积形成的沙洲出现在了东江入海口沿岸;
1290~1582年(元朝到明朝)约三百年间,香山岛(今广东中山、珠海)才逐渐与大陆连接起来。
马立博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博士、Whittier College历史系教授马立博(Roberts Marks)在《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第2版)》一书中详细考察了珠三角的历史。
马立博考证认为,
移民岭南的汉人早期由于害怕南部河流地区的疾病而倾向于定居在广东北部的山区。
想象中的疟瘴鬼
试想,长期以来,古代的珠三角气候湿热,蚊虫滋生,“瘴疠”横行,淡水寡少,又岂是正常人愿意久居的?
用科学的说法就是,气候足够温暖,水资源足够丰富,就可能导致恶性疟原虫广泛分布。恶性疟患者畏寒、头痛、高烧,继而严重贫血,死亡率极高,古人最为恐惧。
《魏书》卷九六《僭晋司马叡传》就有记载:“巴、蜀、蛮、獠、谿、俚、楚、越,……地既暑湿,多有肿泄之病,障气毒雾,射工、沙虱、蛇虺之害,无所不有。”
所以,并不是汉族客家人不想去占据珠三角,而是珠三角相当时间内不适合人类生活。
至今很多人都存在是因为客家人南迁太晚,珠三角这个“好地方”被占了才被迫居住山区的这个认识误区。
实际上,我们从史料中也发现,明朝之前的珠三角环境真的很差很差。
以广东南海、顺德为例。据《南海县志》记载:桑园围在北宋徽宗年间(1101—1125)始筑东、西堤,4年后再筑吉赞横基,分别分为沙头中塘围、龙江河澎围、桑园围、甘竹鸡分围。
但是,因为近海,台风多,每年总发生海水倒流肆泄,泛滥成灾。据载,桑园围在明代共决堤13次,密集出现在大量开发桑田的万历年间中后期。
而且,桑园围养鱼并不是谁都可以养的,需要经过朝廷批准后才能养殖。
粤北经济在岭南一度领先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因为汉族客家先民不断南迁,唐五代时期,南雄及粤北的农业开发、交通贸易和文化教育在岭南地区均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从人口统计数字即可见一斑。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唐玄宗天宝年间,韶州所领六县浈昌(后称宝昌,即今南雄)、始兴、曲江、乐昌、翁源、仁化户数为3.1万户,连州更达3.2万户之多,其绝对数虽次于广州的4.2万户,然人口密度则远远过之。
梅岭古道
据阮元《广东通志》载,唐贞观十三年韶州领曲江、始兴、乐昌、翁源四县,仅有户6950,口40416,到天宝元年已有户31000,口168948,户、口的增加都近5倍,这大约与大庾岭新路开凿之后移民的增加有关。
又据《新唐书·徐申传》载:徐申于安史乱后40年任韶州剌史,“始来韶,户止七千。比六年,倍而半之。”六年间韶州户口增加了一倍半,这显然是移民涌入所致。
关于这方面的史实,《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地 ——论唐代粤北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一文有详细考证,大家可往搜阅。
珠玑巷
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南雄州包括浈昌、始兴2县有户8363,到元末年间,已有户20339户,100年间人口增加一倍多。
李景康《广东疆域沿革提要》中说,在影响和促进岭南地区的开发的诸因素中,其“最关重要者,尤在汉族之南迁。”
农业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往往就是移民集中的地带。而唐五代时(乃至于两宋)的韶州和南雄,作为当时岭南较发达的地区,也是岭南吸收内地移民最多的地区。(引自《南雄珠玑移民的历史与文化》一文)
汉族客家先民参与“创造”了珠三角
马立博的研究成果表明,珠三角的形成是一系列复杂的因果链的结果。其中就有南迁汉人(汉族客家人)的巨大贡献。
正是因为南迁的汉族人在山区开拓耕地,疏浚水利,用马立博的话说就是:
“他们(汉族客家人)的土地清理工作,最终导致了泥土流失而被河流裹挟南下,但绝大部分的泥土并没有到达海湾地区,而是沉积在了北江、东江和西江下游的洪泛区。直到宋代建造了防洪堤坝设施以后,河水才携带着泥沙直冲入珠江河口。”
“但即使是这样,如果没有蒙古南侵(北宋因此灭亡,笔者注)导致北方难民南下并在海湾岛屿地带拦沙造田的话,泥沙还是有可能被继续冲到海湾更远的地方。”马立博说。
他认为,珠江三角洲的产生和它后来成为岭南人口稠密、农业富庶的中心区是一个历史的偶然结果,而非自然决定的。
他说:
“我们可以猜测如果没有蒙古入侵这一‘偶然事件’,这一过程是否还会发生。无论结果怎样,当1368年蒙古人被逐出中原而农民军领袖朱元璋建立起明朝时,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就已经开始了。”
的确如此,珠三角主要是因为北江、西江和东江的中上游,人类活动频繁,泥沙俱下,历经千年冲积而成的。
毛帅《溯源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历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4日第1443期)就讲得很清楚: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江河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遇到含盐的淡水后逐渐淤积,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进而形成的三角洲平原。
海南省地质局的一篇文章《从远古走来——珠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变迁》也指出:“三江汇合、八口分流”是珠江三角洲地貌特征,主要是指由西江、北江、东江所带来的泥沙堆积复合而成为平原。
而且,如果没有擅长农耕的中原汉族人大举南迁,珠三角的发展便无从谈起。
土白多居山区,穷得叮当响
上面讲的那篇文章,我们也可以从史料中得到佐证。
据《广东通史》记载,俚人随山洞而椟,各有部落,各为雄长,好相攻讨,也有势力较大的部落联盟,由酋长统治,少与中原人往来。这证明了“广府人”先民之俚僚人也多居山区。而且,秦朝之前,岭南地区还停留在火耕水耨的原始农业阶段。
俚人的船形墓
史料记载,当时俚人的生活习性是“水行而山处”,日常据山洞,“巢居崖处,尽力农事”,也常下江、下海,“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谙熟水性。
很明显,有非常多的史料都证明绝大多数“广府人”都居山区,而非珠三角,即使是现在,也没有改变这个格局。
粤西和广西等地的土白,多住喀斯特地貌之地区,土地贫瘠,山高水远,历史上多穷得叮当响。
真不知网上那些土白哪来的优越感,如此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顺德石涌也仅为一海岛耳
以广州为例,亦可证地理变迁。据《广州日报》的一篇报道,今日广州之所在,当时被称为“南海”之地。居住在这里的俚僚先民,放眼望去,眼前就是烟波浩渺的大海,一些岛屿点缀其间。
越秀山和镇海楼
到了秦汉时期,广州的海岸线一度推进到越秀山(旧称观音山)脚下。
秦末“任嚣城”(今广州越秀区)毗邻珠江北岸。当时的珠江北岸大致在今天西湖路一线南侧,珠江南岸大约在今天市二宫北面,珠江宽约2020米。
当时,顺德石涌也仅为一海岛耳。石涌为俚僚首领、南越国丞相吕嘉的故乡。
广州古海岸遗址
广州古代海岸线遗址
后因东江、西江和北江三江入粤,加上地理变迁,海岸线不断后退。到了唐朝,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广州正南去大海七十里”,今沙湾、顺德一带成为海岸线。现在的新会,也因冲缺三角洲,顶部平原发育,成为隋代州治所在。
因此,唐代诗人高适才写下这样的诗句:“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此意为广州城(今广州市越秀区)就靠海,而周边都是山脉,连绵不断。
对于中原来说,岭南和广州就是瘴乡恶土,所以,古代皇帝惩罚臣子总让他们流放岭南。
另外,大家可别忘了高适这首题为《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的诗,还有后两句:“风霜驱瘴疠,忠信涉波涛。”由此可见即使是在广州周边,仍然有“瘴疠”,生活环境也不怎么样啊。
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幸亏汉族客家人大举南迁,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岭南的农业经济在汉族人的强势影响下才有了新的发展。
而且,除了广州这个千年商埠之外,珠三角广大地域也一度十分落后。
《新周刊》网文截图
坊间还流传一种谬论,甚至连《新周刊》也跟着起哄,说是粤语方言的移民先入居平原地带,而后到的客家人只好到珠三角和粤北山区的过渡地带落脚云云。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也不科学。
一是所谓“广府人”其实更多是俚僚土著的后代,他们早在远古就已经在岭南。
高凉俚人、“广府人”首领冼夫人
自远古至秦末时期,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即当今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北部这一带(局部还包括湖南、江西与安徽部分区域),世代繁衍生息着众多族群。
这一带越人族群数量众多的地带,中原史籍称之为“百越”,百越的诸多族群统称为古越族。其中的南越、西瓯和骆越(合称为“俚僚”)就是“广府人”的先民。
而“广府人”之被俚僚融合的华夏人(汉族人)部分,则是在秦朝征服岭南之后才出现的。
二是岭南客家的历史,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这么短暂。
龙川佗城
截图源自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
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介绍:“公元前214年,秦在河源设龙川县制,至今有2223年历史。两千多年来,吃苦耐劳崇文重教的河源客家人,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明。”这说明在广义上岭南客家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了。
截图源自韶关市人民政府官网
新田古村(粤北客家第一村?西晋古村)
而据韶关市人民政府官网介绍,地处南雄市东北部的新田村,建村于西晋愍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古称“新溪”。全村为李姓,均系开基祖李耿后裔。
该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大多数为青砖灰瓦,砖木结构,以明末清初的建筑为多,主要由民居、祠堂、书院、古榕、楼阁、寺庙、古井、里巷、牌门等构成,具有浓郁的客家民居特色。
这说明韶关客家历史至少要上溯至西晋,甚至更远的年代。
所以,不是汉族客家人(含客家先民)后到的客观问题,也不是不想去占据珠三角的主观原因,而是珠三角曾经可耕地少,淡水资源缺乏,咸碱地多,而且农业生产落后,不适合人类长期生活。与珠三角相反的是,山区和丘陵可耕地面积多,资源丰富,更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
——汉族人很早就南迁了,当然相对于俚僚土著是属于后来者,所以才被称为“客”。众多史料记载,历史上,凡南迁汉族人均被当地少数民族称为“客家人”。
南雄珠玑巷
沧海桑田时空易。而到了宋朝,随着珠三角的生存转好,众多客家人(客家先民)便从南雄珠玑巷等地迁入涌进了。——有充分的证据说明他们是“客家先民”(攀附珠玑巷者除外),对此笔者有空再叙。
到了明代末年,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助推下,珠三角桑基鱼塘产业盛行了400多年,支撑了珠三角古代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不能用历史虚无主义去分析历史。珠三角现在富不代表以前也富。更何况,珠三角的富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分配严重不公的基础上的。广东各地发展之严重失衡,是广东人之耻!
那些鼓吹珠三角从“娘胎”里出来就富的论调可以休矣!
那些流传“广府人”先到,客家人后到抢不到珠三角的谣言可以休矣!
发布于:天津市